一、关于非洲猪瘟防控
从2018年8月3日第一起疫情到现在共发生161起疫情,扑杀生猪119.4万头,目前已解除160起,只有云南一起未解除,今年共报告非洲猪瘟疫情62起。
非洲猪瘟防控的主要措施
一是强化监测排查,及时发现疫情,核查处理了“互联网+督查”收集的131条重要问题线索;
二是果断处置疫情,严防二次扩散;
三是严管关键环节,努力阻断疫情传播途径;
四是强化养猪场户的生物安全意识,9月3日印发了《防控非洲猪瘟恢复生猪生产九项关键技术》《感染非洲猪瘟养殖场恢复生产技术指南》;
五是加强宣传,稳定养殖和消费信心。
总结与反思:
成效:防控措施总体有效,一元化、全民动员的体制机制优势。
策略:与时俱进不断调整,有一个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完善的过程。《非洲猪瘟应急实施方案2019版》:对疫点内的生猪开展实验室检测,病原检测为阳性的场点须进行扑杀。
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
关键:核心问题是处理好利益关系,短期与长期、养猪场户利益与公共利益。
非洲猪瘟发展的新判断: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1)疫病本身的顽固性
(2)生产消费放视的复杂性
(3)整体防控能力的薄弱性
(4)跨境疫情的不确定性
(5)62个国家发生过非洲猪瘟、13个国家根除,最短的3年。
二、关于恢复生猪生产的政策措施
产能大幅下滑的主要原因是三因素叠加,包括去年猪周期下行造成的“不想养”、非洲猪瘟疫情造成的“不敢养”、一些地方政府不合理禁养限养“不让养”。
第一, 从去年4月份开始,我们监测生猪存栏和能繁母猪存栏就开始下降,这是在非洲猪瘟疫情发生之前;
第二, 去年8月份非洲猪瘟疫情发生之后产能加速下滑;至2018年底,全国拆除畜禽养殖场27.3万个,全国2012年生猪存栏最高4.8亿头,之后逐年下降,2018年年末生猪存栏4.28亿头。
前期工作:
国家在恢复生猪生产方面共做了13项工作,涉及5项政策,2个视频会议等。
《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国办发[2019]44号解读:《意见》中各项政策的协调:17条硬措施。8月31日,会同交通运输部引发了《关于对仔猪及冷鲜猪肉恢复执行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的通知》。9月3日,会同财务部印发了《关于支持做好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有关工作的通知》,会同生态环境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和管理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的通知》。9月4日,会同自然资源部印发《关于保障生猪养殖用地有关问题的通知》。9月6日,会同银保监会印发《关于支持做好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有关工作的通知》。
《意见》与以往措施相比,主要有三个大突破:省负总责、纠正超越法律法规规定的禁养限养、保障养殖用地。
三、关于生猪生产供应形势
众说纷纭的生产形势:
生猪存栏和母猪存栏到底少了多少?20%?30%?50%?70%?
动物蛋白供应会不会出现问题?
我们能不能战胜生猪产能下滑的困难?
数据的真实性:价格周报:500个县监测点
生产月报:4000个养猪村、1.3万规模场
淘汰母猪监测:临沂、商丘、湘潭、上高
饲料监测:7000多家饲料厂全覆盖
屠宰监测:9476家屠宰企业,目前还有5005家
8月份之前,每月处理数据超过50万条;9月份开始,每月又新增了240万条规模猪场数据保障机制:考评与数据核查
生猪生产情况:产能开始探底回升
(1)根据农业农村部对全国400个定点监测县的初步数据汇总,11月份,生猪存栏环比增长2%,自去年11月以来首次回升,18个省份生猪存栏环比增长,比上月多6个省份,东北、西北、黄淮海、华东、华南等地生猪存栏加快恢复。
(2)能繁母猪存栏环比增长4%,已连续2个月回升,22个省份能繁母猪存栏环比增长,比上月多5个。
(3)国家统计局:11月份生猪存栏环比增加1.8%,能发母猪存栏环比增加3.2%。
生猪生产情况:规模猪场率先恢复
(1)
规模猪场生产恢复势头较好,均已连续3个月环比增长;
(2)11月份全国年出栏5000头以上规模猪场的生猪存栏5053.93万头,环比增幅1.9%,比10月份扩大1.4个百分点。
(3)
能繁母猪存栏744.13万头,环比增幅6.1%,比10月份扩大1.4个百分点。
生猪生产供应后势判断:
(1)
生猪存栏探底回升表明,6个月之后供应紧张的局面会明显缓解。
(2)
元旦春节消费旺季猪肉供应可能压力偏大,但动物蛋白供应有保障,10月份的涨价势头不会再现。
国庆节后猪价上涨较快的原因?
(1)由于种猪紧缺,不少养殖户从商品肥猪中大量选留后备母猪,一些养殖户急于扩大生产,甚至“见母就留”。
(2)养殖场户压栏惜售,普遍实施“养大猪”计划,减少了当前市场供应。
(3)一些大型屠宰企业和批发商囤货,等待元旦春节卖高价。
四、关于畜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畜牧业发展的三个阶段:
1、
从改革开放到上世纪末,主要矛盾是“产量”,重点解决“不够吃”的问题;
2、
进入新视界后到“十二五”结束,主要矛盾是“质量”,重点解决“不安全”的问题;
3、
从“十三五”开始的阶段,主要矛盾是“效率”,重点解决“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
发展定位:
(1)畜牧业是保障实物安全的战略产业:养猪=三大主粮,要像重视粮食安全一样重视肉蛋奶供应安全
(2)畜牧业是关乎经济社会稳定的基础产业
(3)畜牧业是农业现代化的先导产业
(4)畜牧业是调整农业结构的纽带产业。
|